团体标准《射阳大米稻谷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射阳大米稻谷栽培技术的产地范围、自然环境、种植技术、育苗技术、机插技术、大田管理及病虫害绿色防控。
本标准适用于射阳大米稻谷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产地范围
射阳大米产地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国家质检总[2008]第138号公告)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定的范围,面积为1848km²,即射阳县境内的临海、千秋、四明、海河、陈洋、合德、海通、黄沙港、兴桥、新坍、特庸、洋马12个乡镇和临港工业区以及县域内的淮海、临海、新洋农场和周边顺泰农场、方强农场。滨海县的滨海港镇、八滩镇、正红镇、五汛镇、通榆镇、阜宁县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在北纬33°24'~34°07',东经119°59'~120°33'。
4 自然环境
4.1 区域
稻谷栽培的区域应位于苏北江淮平原东部,气候四季分明,水稻生长季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属于海洋性湿润气候。
4.2 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2.7h。
4.3 气候
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81天,大于等于10℃积温4526℃~4685℃,在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内平均气温在20℃以上,在成熟后期日照充足,九月中下旬至十月上中旬降温速度迟缓。
4.4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005.9mm,水稻生长季节降水量874.5mm。
4.5 土壤
本区域属海相沉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类型是滨海盐渍型水稻土,耕层土壤PH值7.5~8.5;全盐含量0.02g/kg~4.00g/kg;有机质含量16.0g/kg~20.5g/kg,平均含量17.8g/kg;速效钾含量70mg/kg~210mg/kg,平均含量140mg/kg。
4.6 大气
本区域大气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
4.7 水源
以洪泽湖灌溉渠和射阳河上游为水源,水质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
5 种植技术
5.1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在叶龄模式与群体质量两大栽培理论与技术成果基础上,以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管理水稻,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精量稀播育壮秧、群体定量调控、精确定量施肥、节水保优浅湿灌溉等关键技术环节。
5.2 水稻毯状钵形秧苗机插技术
水稻钵苗机插技术,也叫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机插毯苗和抛秧钵苗的优势和特点,可利用普通插秧机实现钵苗机插。插秧机按钵苗精确取秧,实现根系带土插秧,伤秧和伤根率低,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有利于实现高产。同时按钵苗定量取秧,取秧更准确,机插漏秧率降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从而有利于高产群体形成,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6 育苗技术
6.1 育秧
6.1.1 采用毯状钵形秧盘育秧。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运秧方便,集中连片、便于管理的田块作秧田。按照秧田大田比例1:80留足秧田。
6.1.2 采用648孔毯状钵形秧盘规格为58㎝×30㎝,30盘/亩,504孔毯状钵形秧盘规格为58㎝×25㎝,40盘/亩。
6.2 床土培肥
早春每亩施农家肥2000㎏、45%复合肥25㎏,培肥床土。
6.3 营养土准备
6.3.1 选择培肥后的床土,粉碎过筛作营养土,粒径不大于5mm,其中粒径2mm~4mm的土粒占60%以上。每亩大田需备足营养土80㎏~100㎏。营养土与基质按2:1比例复配,同时作为底土与盖种土。畦面宽1.4m,沟宽0.25m,沟深0.15m;秧田围沟宽0.3m,沟深0.25m。
6.3.2 播种前10d~15d上水耖田耙地,开沟做板,排水晾板,播前两天精整秧板,土壤有机质含量>1.5%,水、肥、气、热协调,达到“实、平、光、直”标准。
6.3.3 播前晒种1d~2d精选种子,用氰烯菌酯加杀虫丹或杀螟乙蒜素等药剂浸种,浸2d~3d至露白。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6月初,具体根据茬口及移栽时间倒推确定。根据腾茬早迟预计移栽日期,掌握秧龄在17d~20d。使用机械播种流水线播种,一次性完成铺底土、播种、覆土等工序。将播种量调至648孔秧盘120g,504秧盘95g。将秧盘两列横贴,盘间紧密无空隙,盘底紧贴秧板。播后铺完土后,灌平板水,使秧盘底土充分吸湿后迅速排放。窨水排空后,随即覆盖无纺布,四周封严封实,直至一叶一心施肥时揭去无纺布,期间视天气状况和田间湿度及时补水。
6.3.4 一般在秧苗出土2㎝左右、第l完全叶抽出时(播后3d~5d)揭无纺布,灌1次平沟水。揭无纺布时掌握: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天雨前揭,大雨天雨后揭。揭无纺布后如遇大雨立即上水保苗,雨后立即排水。
6.3.5 揭无纺布前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缺水补水;揭无纺布至2叶期前建立平沟水,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盘土含水透气;2叶~3叶期视天气情况勤灌跑马水,前水不接后水;移栽前3d~5d控水炼苗,做到晴天半沟水,阴雨天排干水,使盘土含水量适于机插要求。
6.3.6 秧苗1叶1心期,每亩秧田用尿素4㎏~5㎏,于傍晚待秧苗叶尖吐水时建立深水层,均匀撒施或兑水1000㎏浇施。移栽前3d~4d看苗施好送嫁肥,尿素用量不超过5㎏/亩。
6.3.7 种池主要防好灰飞虱、稻蓟马等。揭无纺布施肥后及时盖上阻止害虫侵入,移栽前3d~5d揭去无纺布炼苗,并使用送嫁药,做到带药下田,一药兼治。不用防虫网的每亩用25%吡蚜酮24~30mL,或40%毒死蜱100g兑水40㎏~50㎏喷雾防治灰飞虱。
7 机插技术
7.1 整地及土质要求
7.1.1 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麦草在田间抛撒均匀,施有机肥于地表,耕翻晒垡,上水后施无机肥旋耕整平,田面高低相差不超过3㎝。
7.1.2 不耕翻,只旋耕的田块,旋耕时田间宜保持表层水,要求旋耕两遍,保证秸秆和泥土充分拌和均匀,土壤沉实1d~2d后插秧。
7.1.3 土质要求:盐分含量5‰以下,有机质含量达18‰以上,汞≤1mg/kg,砷(水田)≤20mg/kg,砷(旱田)≤25mg/kg,镉≤0.6mg/kg,铅≤350mg/kg,铬(水田)≤350mg/kg,铬(旱田)≤250mg/kg,镍≤60mg/kg,铜≤100mg/kg。
7.2 起运秧苗
毯状钵形秧盘起秧时直接将秧块卷起,放入运秧框中或直接卷起小心叠放于运秧车,堆叠层数2层~3层,运至田头。
7.3 机插
7.3.1 采用普通插秧机插秧,须将插秧机由20回合调到18回合,或14回合,确保与秧盘钵形吻合。
7.3.2 行距30㎝,株距12㎝,每亩栽1.8万穴,每穴3苗~4苗左右;或行距25㎝,株距14㎝,每亩栽1.9万穴,每穴3苗~4苗左右,确保栽足(6~8)万基本苗/亩。插秧时水层深度1㎝~2㎝,以秧根入泥0.5㎝~1.0㎝为宜,做到秧苗不漂不倒。
7.4 补苗
缺株率超过3%以上时要及时进行人工补缺,以减少空穴率和提高均匀度,确保基本苗数。
8 大田管理
8.1 水浆管理
8.1.1 返青活棵期
栽后及时灌水护苗活棵,水层深度3㎝~4㎝。栽后2d~7d间歇灌溉,适当晾田,扎根立苗。切忌长时间深水,造成根系、秧心缺氧,形成水僵苗甚至烂秧。
8.1.2 分蘖期
8.1.2.1 活棵后浅水勤灌,灌水深度以3㎝为宜,待其自然落干,再灌新水,如此反复,达到以水调肥、以气促根、水气协调的目的,促分蘖早生快发,植株健壮,根系发达。
8.1.2.2 在总茎蘖数达到预计穗数80%左右时开始脱水搁田,反复多次,由轻到重,搁至田中不陷脚、叶色落黄褪淡即可,以抑制无效分蘖并控制基部节间伸长,提高根系活力。
8.1.3 拔节长穗期
坚持湿润灌溉,孕穗及抽穗扬花期建立3㎝~4㎝的浅水层。
8.1.4 灌浆结实期
坚持湿润灌溉,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利养根保叶,防止青枯早衰。成熟前7d断水。
8.2 肥料施用
8.2.1 施肥原则
施用肥料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8.2.2 肥料用量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应用高效氮肥,实现减氮减量,减轻肥料污染。
8.2.3 基肥
每亩秸秆还田400㎏左右,基肥每亩施45%复合肥30㎏,磷酸一铵10㎏。
8.2.4 分蘖肥
活棵后,施尿素15㎏/亩(或丰卉尿素8㎏/亩),秸秆全量还田量大的田块,增施尿素3㎏/亩。
8.2.5 穗肥
以促花肥为主,于倒4.0叶~3.5叶左右施用,具体施用时间和用量视苗情而定,一般每亩施尿素12.5㎏(或丰卉尿素6.5kg),氯化钾7.5㎏~12.5㎏。保花肥于倒2.0叶~1.5叶时施用,每亩施尿素5㎏。
9 病虫害绿色防控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诱杀技术、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把农药污染降到最低限度,重点是做好水稻稻瘟病防治工作。